先說幾件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事吧。
張玲的女兒從幼兒園回家,對媽媽說,今天班上有一個小朋友笑話她戴眼鏡,還給她起外號,讓她心里覺得很難受。張玲隨口說:“你心里怎么想的,媽媽全都知道。沒事,玩去吧。”
李元的兒子告訴李元說:“我以后再也不跟小軍玩了,他太自私,不光搶我的玩具,還推我?!崩钤卮鹫f:“別瞎講,小軍是個好孩子,肯定是你做得不對他才會推你的?!?/P>
王霞的兒子回來告訴媽媽,為幼兒園的“六一”節(jié)演出,老師們正在挑選舞蹈隊員,他很希望自己能夠被老師選上。王霞信心十足地告訴兒子:“你一定能夠被選中的——因為在你們幼兒園里你的舞蹈是最棒的,別人都不如你?!?/P>
趙新的女兒對媽媽哭訴班上的一些同學取笑她長了一對“招風耳”。趙新安慰女兒說:“你的耳朵不是招風耳;再說了,不管你長什么樣,媽媽都一樣愛你?!?/P>
類似的對話在我們的生活中一天不知道會出現(xiàn)多少次,而且大都是出自關心愛護自己孩子的家長之口。很多父母都懂得,爸爸媽媽對孩子說的話會對孩子產(chǎn)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,有著潛移默化的功用。成功的家庭教育要盡量避免批評、諷刺或恐嚇孩子,同時要以積極引導與熱情鼓勵為主。不過,知道應該怎樣做的道理,并不能保證父母對孩子隨口說出的話都具有建設性。前面的幾個例子其實就是好家長可能會對孩子講錯的話。
就拿張玲的話做例子吧。其實,再關心自己孩子的家長,也不可能隨時隨地、準確無誤地知道孩子的感受和影響她情緒變化的原因,這里面的道理很簡單:父母不是孩子,也沒有親身體驗孩子的經(jīng)歷。張玲的原意是想化解孩子心里的疙瘩,但她的話在無形中反而告訴孩子,媽媽并沒有興趣去了解,或者并不在意她的感覺。張玲的回答還可能造成一個消極的后果,那就是女兒本來可能想通過對媽媽訴說來化解自己的情緒,從媽媽那里得到一些安慰,但卻讓媽媽把她要說的話都堵了回去。這樣的情況發(fā)生多了以后,張玲的女兒可能就再也不想告訴媽媽自己的心事了。其實,遇到這樣的情況,做父母的應該放下手邊的事,給孩子幾分鐘的時間,對孩子說:“在幼兒園發(fā)生什么事了,跟媽媽說說。”然后再根據(jù)了解來的情況為孩子提供一些指導。有時候做孩子的一個好聽眾,比什么說教都有用呢!
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王霞的話:王霞告訴兒子他是幼兒園里跳舞最棒的一個,這可能是出于鼓勵兒子的目的,也可能講的是實話。但是如果王霞不當心而經(jīng)常使用這個“最”字,它卻可能在孩子心頭壓上沉甸甸的分量、成為孩子的心理負擔——要是自己沒有被選上,那是不是就說明自己不是最棒的一個呢?過高的期待——無論是爸爸媽媽對孩子,還是孩子對自己——再加上偶然的失誤,積累多了就會使孩子產(chǎn)生自我懷疑的傾向,變得對自己信心不足。其實,在類似的情境中,王霞不妨說:“你跳舞跳得不錯,這次如果能夠被老師選上當然好了,選不上也沒關系,下次還會有機會?!边@樣一來,孩子從媽媽的話中仍然能得到鼓舞,但卻不會感到當“最棒的一個”要承受的壓力。
孩子越小,越會把爸爸媽媽的話當成“絕對”的道理來理解。而實際上我們知道,日常生活千變?nèi)f化,沒有一定之規(guī)。最快樂的孩子往往是那些最能夠適應周圍環(huán)境變化、沉著面對挫折、對自己滿懷信心的孩子。所以,父母在與孩子的日常交談中,要注意朝這個方向來引導他。